第22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于8月6日在南京双门楼宾馆召开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和5控制工程6编辑部协办面向全国的学术性大会) ) ) 第22 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于2011 年8 月6~ 7日在南京双门楼宾馆隆重开幕, 来自于全国过程控制领域400 余名海内外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得到了各界领导、嘉宾及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 得到了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的高度赞赏。
与历届会议相比, 本次大会的规模之大、参会人数之多是历届之最, 其中包括国内过程控制领域的4 位院士以及众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其宗旨是为海内外过程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以推动我国过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本次会议共收到有效投稿论文567 篇, 经第22 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程序委员会组织84 名专家评审, 评选出350 篇论文并推荐发表在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6、5化工学报6、5浙江大学学报6、5控制理论与应用6、5电力系统自动化6、5南京理工大学学报6正/ 增刊、5东南大学学报6增刊、5吉林大学学报6增刊、5控制工程6、5计算机与应用化学6、5自动化仪表6及5南京工业大学学报6等12 份学术期刊上。同时, 会议录用了有关自动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题教学论文37 篇, 分别发表在5化工高等教育6、5电气电子教学学报6和5实验室研究与探索6增刊上。
与历届会议相比, 本届会议在内容形式和论文评奖等方面独具特色。在为期2 天的会议中, 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分组报告和优秀论文评选报告等多种形式, 总结了过程控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问题, 以及新成果的实际推广。本次大会就/ 十二五0工业与科技发展中的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研讨, 主要包括生产制造全流程一体化控制、电力系统安全与防御、低碳经济与绿色制造、控制系统安全与对策、系统多源干扰抵抗控制方法等5 个议题, 特邀了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薛禹胜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浙江大学褚健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雷教授作了精彩大会报告。大会报告与工业生产制造、电力系统以及低碳经济制造等实际工业应用相结合, 分别介绍了全流程一体化控制新方法、工业系统的安全与防御方法以及绿色生物制造与控制方法等, 从工程、技术、理论和学科前沿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过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将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本次大会的亮点还在于围绕自动化领域的高校本科生培养问题, 首次开展了/ 自动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0以及围绕/ 节能减排与控制技术0的节能专题研讨会。/ 自动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0专题研讨会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创造力与领导能力的培养, 强调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邀请了5 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大学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的自动化领域高校教育工作者, 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条件等议题与参会代表展开了讨论;在节能减排与控制技术0专题研讨会上, 来自三菱公司、扬子石化公司、宝钢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企业与高校的6 位杰出专家和学者作了主题发言, 并与青年学者、高校研究生共同探讨了节能减排和过程控制技术科学的发展与前沿, 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一个与知名学者互动和交流的平台, 使青年学者、高校研究生在选题研究、论文撰写、项目申请等方面受益匪浅。
在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顾问小组的精心指导和协助下, 本届会议修订了张钟俊院士优秀论文奖的评审程序, 同时, 首次设立了中国过程控制学生优秀论文奖, 并制订了明确的论文奖评选条例。通过审稿专家推荐、评审委员会专家二次评审、现场答辩和评委投票, 由中南大学阳春华、任会峰和桂卫华等撰写的5基于泡沫图像特征加权SVM 的矿物浮选工况识别6和东北大学吴志伟、吴永建和柴天佑撰写的5基于SPSA 算法的电熔镁炉智能控制6论文分别获张仲俊优秀论文奖技术奖; 清华大学杨红英、华科和叶昊等撰写的5基于Hilber t-Huang 变换的输气管道泄漏诊断方法研究6一文获张仲俊优秀论文奖理论奖。
另外, 东北大学李帷韬、周晓杰和柴天佑的5基于Gabo r 滤波器和潜在语义分析的回转窑烧成状态识别研究6一文获学生优秀论文奖; 浙江大学罗莉华、龚李龙和李平等的5考虑驾驶员行驶特性的双模式自适应巡航控制设计6以及李喆、谢磊和苏宏业的5基于滑窗QR 的快速部分SVD 分解的在线子空间辨识6获学生优秀论文奖提名奖。
最后, 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柴天佑院士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对包括本次会议的论文质量、学术氛围、参会人数、代表满意度及会务组织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肯定。江苏教育电视台、5新华日报6、5江苏教育报6及5科技日报6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及时报道。这是一次成功、富有成果的大会, 这是一次创新、催人奋进的大会, 谱写了我国过程控制学科发展的新篇章。